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米商杂志

国有粮企改革步入深水区更要“号准脉”

作者: 大米网 

国有粮食企业包括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附营企业两大类。自粮价放开以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依次经历了主附营分离改革、职工分流减员增效改革,原来的附营企业由于不承担粮食政策性经营业务,产权制度改革步伐较快;购销企业由于承担粮食政策性经营任务,产权制度改革进展缓慢。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新一轮“一县一企,一企多点”的粮食改革已步入深水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制度的完善,如何积极稳妥地推进新一轮的改革,有效实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战略性重组,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步伐,逐步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是此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相对以前历次改革而言,这次改革牵涉面更广,层次更高,需要协调处理的矛盾更多,其意义更加深远。

理清改革终极目标

随着粮食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发展,粮食流通渠道逐步拓宽,多种经济成分市场主体不断增加,2004年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多种市场主体进入粮食流通领域,进行公平的市场竞争,使得粮食流通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个体、私营粮商迅猛发展,购销数量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灵活,显露出了较强的市场竞争力,给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地位带来了冲击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有粮食企业经营网点削弱。二是国有粮食购 销企业掌握粮源不再拥有绝对强势。全国粮食收购和价格放开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市场化收购份额大幅下降。三是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与增强市场竞争力缺少统一布局。企业市场竞争力是否增强,能否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导作用,是判断和检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一些地方在指导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工作中往往是重改革、轻发展,企业改革与经济发展未能同步。以往的改革侧重于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完全推向市场,而此次改革的主旨,应是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形势,紧密围绕如何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真正融入农村城镇化发展及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一主线,使国有粮企更好地服务三农。

改革不能只唱“独角戏”

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粮食价格后,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面对遗留的历史包袱、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急剧的体制变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要在这种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市场主渠道的地位,除了主要依靠自身努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控制力外,还需要政府及有关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给以政策支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正解处理改革与企业的关系。改革是一种手段,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最终目的是实现企业和经济的蓬勃发展。有的企业在下岗分流和企业改制中,采取“职工一走了之”、“企业一卖了之”、“简单化的兼并重组”等粗糙做法,国有粮食企业阵地没有了,主渠道更无从谈起。改革与发展应当统筹考虑,在研究改革计划时就要考虑企业的发展,并以发展作为衡量企业改革成败的重要标志。

政府推动部门配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新一轮改革,光靠粮食部门自身唱独角戏,自拉自唱,没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困难较大。为此,需要政府牵头多部门支持配合,方能达到满意的效果。

想方设法优化资产结构。对改制企业来说,历史遗留问题不合理占用资金挂账,一直困扰着企业正常经营,可将不合理占用中的附营挂账打包从企业剥离,待政策明朗后再作处理;也可由省粮食局与农发行共同拿出具体消化办法报省政府批准实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让新组建企业得以轻装上阵。对企业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根据可继续使用状况,重新进行评估入账,解决企业资产结构长期不合理的格局。

加大资产整合力度。对区域内资产进行认真的筛选,保留优质资产,淘汰劣质资产,将长期歇业无法参与重组企业实施关闭、注销或资产剥离,其企业债务依国家及农发行相关规定要求妥善处理,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老资产问题。

加快危仓老库改造进度。对符合布局的异地重建企业,根据需要确保仓储用地计划;加大中央财政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危仓老库改造资金投入力度。与此同时,完善地方配合办法。企业也可利用农发行固定资产贷款加快仓储改造,缩短维修周期,使仓储设施尽快达效,为粮食储存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