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米商光芒 > 正文

宁高宁:中粮全产业链的缔造者

2015-08-13 13:55:11   来源: 中国大米网 

 自2004年12月底,前华润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宁高宁被国资委的一纸任命空降到中粮集团任集团总裁之后,宁高宁就以其丰富的经营管理智慧开始了中粮的新转型与再造之路。
    
 他还在华润的时候,就曾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战略的错误可以导致公司的失败,但战略的正确却不能保证公司的成功。”为什么?宁高宁认为,成功的公司一定是在战略方向和战术执行力上都很到位。
    
2005年开始,为适应新的形势,解决集团发展中的问题,寻找引领公司新的进步的动力,公司开展了加快改革发展的系统思考。根据客观环境和自身基础,寻找最适合的措施和方法,力求既快又稳的发展。公司改革发展的原则是:统一思想,清晰战略,发展为主,专业管理。
    
经过几年来的不断变革,中粮从传统外贸公司成功地转型为以产业链为基础的全新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不仅在传统的农产品贸易上继续保持优势,而且在新建的几大核心业务上,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食用油企业、最大的葡萄酒企业、最大的面粉企业、最大的啤酒麦芽企业。
    
如果说穿鞋的是地方国企,光脚的是民企,那中粮就是穿靴子的。全产业链,是只有中粮这样的央企才能做到的段位,但能否成功,并不完全取决于宁高宁个人的雄心与韬略。
    
宁高宁主导下中粮转型的高峰时刻到了。“转型很痛苦,企业不能老觉得不对劲,总转型吧。”之前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宁高宁这样说。他自称,已“把中粮彻底定位到一个位置去,至少在五年内就不要说转型的事,能够进入不再需要转型的阶段”,这就是打造“全产业链”。
    
他来到中粮后的系列动作:重组新疆屯河,重组中土畜,重组中谷,招纳华润酒精,收购深宝恒,控股丰原生化,接盘五谷道场,入股蒙牛。从终端消费品切入,反推到各个环节,产品就能在链条里走得更长,例如大豆进来以小包装油出去,小麦进来以方便面出去,整个公司会由此成为一部前后连动的机器。
    
2009年1月17日,中粮集团召开高层务虚会,宁高宁正式提出“全产业链”的想法。宁高宁是这样思考的:“我们九个业务板块,各自发展得也很好,但照目前的模式下去,中粮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堪称伟大的企业。”
    
 全产业链战车开始发动,需要解决的已不是要不要做,而是怎样做。中粮一下铺开了小麦、玉米、油脂油料、稻米、大麦、糖和番茄、饲料、肉食八条产业链。全产业链依然有许多待解的难题,但它是“央企中粮”与“企业中粮”中间的平衡点。
    
大多数食品企业将全产业链视作畏途,因为它难以驾驭。但,难点也是卖点:全产业链上的产品具有可追溯性。食品安全是一种国家责任,在主打这个概念同时,中粮也把这份沉重的责任背过来。它几乎已将全部商誉压在全产业链上,而在这条“从田间到餐桌”的长长链条中,需要成千上万个控制点,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巨大损失。
    
事实上,在终端消费品领域,中粮也很尴尬:做食用油不如嘉里,方便面、果汁不如统一,巧克力不如卡夫,肉食不如双汇。在每个板块上面,几乎都遇到一个泰山压顶式的对手。
    
 中粮也几次召开研讨会,把康师傅、雨润、双汇、汇源等国内对手全部列在黑板上,发现它们资产加起来也没有中粮大,宁高宁判断中粮失败的可能性很小,“甚至可以承受10亿、8亿的亏损,何况一个小产品里面也不会亏这么惨。”
    
在调研中,他发现了大量论据证明食品最适合做产业链。他问过业内的几个国际大公司,包括太古集团的董事长等,他们对此想法都“出奇地肯定”。无论是咖啡还是茶叶,太古都是把产业链从头到尾控制起来,而美国嘉吉公司,食品原料做到最后几乎都能达到药品级。
    
从国有体制的特点来看,中粮似乎并不适合做消费品。但正是因为央企身份,中粮才有做全产业链的底气:近两年国内食品安全问题频出,似乎也为“全产业链”的出场提供了难得的时机。还有什么身份比央企更显得可靠?
    
曾几何时,中粮是让国资委比较头痛的企业之一。央企主业规定一般只限三个,中粮的却翻了几倍,业务之间又有一定关联性与合理性,一时半会儿砍不下去。产业链思路确定后,中粮反而成了央企中产业运作方向垂直一体化的典范。
    
全产业链如果成功,最大的成果将在十年之后收获,而宁高宁届时可能已另调它职,但如果失败,他将面临巨大的风险。可宁高宁还是这么做了。
    
 自宁高宁来中粮后,“人”一直是他组织再造的核心,他把职业经理人的概念输入到央企,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在这个把“央企”变成“企业”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他有时候像逻辑缜密的传教士,有时候像热情洋溢的推销员,耐心培植市场理念。
    
另一个挑战是如何激发团队的创造性。做全产业链,价值链实现环节延伸到消费品,“出口”必须足够大。之前中粮做贸易、加工,更看重成本,如今重心转移到食品,则更需要创新能力。宁高宁出差一回来,就讲看到什么产品不错,中粮能不能做出来。“董事长恨不得包里塞个饭盒,走到哪都带点样品。”一位部门负责人说。
    
查阅宁高宁行程可知,他几乎每个礼拜都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参加中粮的各种庆典,即使是米厂开业、与种粮大户签订种植合同,也隆重得如同品牌发布会。五谷道场重新上市时,他邀请了200多人一起吃方便面。
    
“他是个理想主义者,有时候主动跳出来代一个群体发言,有点堂?吉诃德的气质。”白万钢评价。在企业家群体里,他既不帅,又不酷,也并非雄辩滔滔,却拥有众多粉丝。他为《赢在中国》做评委,选手周宇对其他评委内心总有种超越的欲望,只有面对宁高宁时从没有,宁的沉稳与直指核心的分析能力令他拜服。
    
兼具理性与率性,温和与霸气,他就是这样的人。宁高宁属于思考型,又相当执着,有股一条路跑到底的劲头。某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十大经济人物,别人上台都谦虚或感谢一番,只有他一上来就讲多元化与专业化的差异,以及对国企多元化的误判。回看这段录像,能发现他的面部表情倔强,声音急促。
    

“希望三到五年后,中粮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为中国消费者提供营养、健康、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品牌食品的企业,这样一个企业价值将会很高,这是我们的梦想。”宁高宁说。
    
中粮能否实现他们的梦想?55岁的宁高宁,还有机会给出新答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