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推进信息化 粮食行业管理迈入数字时代

2019-11-19 13:59:53   来源: 经济日报 

在人们的印象中,粮食行业是传统行业,今天,借助信息技术,粮食行业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推动了行业管理变革、职能变革和产业变革,传统行业阔步迈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全面提升粮食安全和流通现代化水平。

坐落于舒城县杭埠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该库是安徽单体库容最大、设施最先进的粮库,承担着全省四分之一省级政策性粮油储备任务。近年来,该库推进数字化粮库建设,库区已建成包含视频安防监控、粮情监测、光伏发电、氮气储粮、浅圆仓出入库、大米加工、办公自动化和智能出入库等八个模块的数字化管理平台。在库区设有近百个监控探头,每个仓内还安装全向360度低照度监控,做到了库内、仓内、全天候、无死角视频监控全覆盖。每一个仓布置280个粮情监测点,即时推送仓内粮温情况。目前全部出入库业务和主要保管业务都通过信息系统开展,核心业务数字化率100%。通过粮库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库区数据采取和信息反馈更加简便准确,大幅度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出入库能力由每日2000多吨提高至5800多吨。粮库的管理效大幅度提升。以前库区的业务及管理人员有11名、保安15名,现在出入库业务管理人员降为6名、保安人员8名,减少近半。

安徽现代粮食物流中心库是我国粮食流通产业信息化的一个样板。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是实现粮食储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举措,是粮食储备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粮食和物资储备系统实施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平台一期项目,“粮安工程”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国家物资储备信息系统二期工程,各地和企业都形成了一批建设成果。江苏、河南、山东、安徽、青海、宁夏、贵州等省份粮库智能化升级改造已经全部完成。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信息化管理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数据化、操控可视化、集成智能化,为粮食行业带来根本性变革,带动了管理方式的根本改变。

信息化建设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物资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大幅提升效率,降低人力和时间成本。云南粮油工业公司运用粮食库存数量监测系统,清仓查库由一个仓房3至5人作业1小时,缩短到5至10分钟自动监测、直接生成报表。江苏省的“满意苏粮”手机客户端,河南省的仓储“一张图”,浙江等省份的库存识别代码应用,都提高了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的效率。

大力推进粮食行业信息化,是粮食流通产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地处青藏高原的青海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省市县三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55个,政策性粮库107家,分布跨度大。粮食种植面积420万亩,产量10亿公斤左右,省级原粮储备规模50万吨,粮食缺口比例高达55%。青海省粮食局信息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永刚说,借助信息化手段将极大提升粮食管理水平和宏观调控能力,对于保障青海粮食安全、民族和谐、社会稳定意义重大。青海省抓好“一盘棋、一朵云、一张网”,使信息化成为粮政管理的助力器、信息共享的直通器、产业升级的推动器、企业提质的倍增器、粮食安全的强化器。

储备粮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做好粮库智能化管理,才能保障粮食安全可靠。中储粮集团公司2017年底就完成了900多个智能化粮库建设,实现了过程可管控、数据可追溯和远程可视化管理。通过智能出入库系统的流程管控,把好粮食的入库关和出库关,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通过采集粮库的粮温、仓温、仓湿等粮情数据,采用智能氮气储粮、智能通风、低温控温等储粮新技术,提高库存粮(油)品质,确保质量良好,更好的服务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放心”的新需要。

信息化技术解决了部门分段管理的行政难题和大量小规模农户收获质量信息难以采集的技术难题,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视化管理,让粮食质量安全可追溯,是提高优质粮食供给的重要手段。深粮控股高度重视以新兴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到粮食供应链的全过程,打造智慧粮油食品供应链,推动粮食供给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中化农业建设区块链溯源平台,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推出“天津小站稻”、“五常大米”、“京山大米”等品牌溯源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我国粮食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存在发展不平衡、数据共享程度不高、标准化工作滞后等薄弱环节。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认为,依靠信息化推动粮食行业管理现代化是大势所趋。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突破瓶颈制约,形成更加集约高效、协同共享、实用先进、安全可靠的粮食和物资储备信息化体系。要准确把握信息化工作的正确路径,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避免起点低、走弯路乃至“翻烧饼”等问题发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