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稻米行情 > 正文

多措并举强产业纵深加工浴新生

2019-05-22 12:43:37   来源: 农民日报  

“一家煮饭,四邻飘香。”天津小站稻种植始于宋辽时期,兴于淮军屯防,成名于清朝末期“小站练兵”,曾为皇室贡米,“小站稻”品牌闻名中外。

小站镇位于天津东南,距北京149公里。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国家南繁基地关于小站稻的指示精神,从2018年开始专题研究部署,做出振兴小站稻产业规划,让老产品焕发新活力。

 按照规划,天津市振兴小站稻产业将立足京津冀,以“精品、绿色、品牌”的发展思路打造高端米业,构建三产融合发展的小站稻全产业链,重点发展种源农业、秧苗产业、稻米加工业和稻田湿地休闲观光业四大产业。

 建设现代化基地推广绿色生态种植

九河下梢的天津,南运河水曾夹带着营养丰富的泥沙、有机物,注入小站的土地,以甜刷咸,化碱成腴,造就了“小站稻”大自然的风物珍品。

然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这一农业珍品因天津水量减少而逐渐衰落,到2003年种植面积仅为11万亩。近些年来,由于水情条件的持续改善和部分水利设施的修缮,机械化技术的普及和优质高产品种及简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天津市小站稻种植面积呈恢复性增长,到2017年达到44万亩,但也只达到历史最大种植面积的30%。

时光之轴摇移到2018年,天津市编制了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小站稻产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期。天津市制定了小站稻产业发展目标,到2020年,将实现优质小站稻种植全覆盖,生产面积稳定在80万亩,其中制繁种基地2万亩,优质小站稻生产田亩均单产达到650公斤,年生产优质稻50万吨以上。到2022年小站稻生产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

2018年“小站稻香·重塑辉煌”推介会在津启动,天津市有关机构负责同志及全国知名专家200余人见证了中化农业MAP示范农场的开镰仪式。六台新型联合收割机轰鸣驰骋,万亩稻田上只需5个人管理,全程机械化耕作,采用工厂化育苗、机械化插秧、侧深施肥和测土配方无人机喷洒。中化集团农业事业部副总裁程永表示,中化集团公司与天津市西青区合作,选择小站稻名优品种“天隆优619”作为主打,将建设3万亩优质小站稻现代化生产基地。

基于小站稻传统的优良品质,天津市水稻种植区开展以绿色为核心的保护性种植模式。天津市农业农村委种植业管理处相俊红调研员告诉记者,“近些年,主要是通过施用有机肥改良土壤,减少化肥用量;通过实施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两减’技术的普及,有效改善了稻作区的生态环境。”

2019年天津市财政安排资金支持小站稻产业振兴,推动小站稻产业规模化、标准化、精品化发展,促进小站稻的全面振兴。其中,大力支持推广小站稻基质育秧技术。2019年计划推广面积26.3万亩,培育壮秧配套机插,提升天津市水稻生产机械化水平,促进水稻适度规模化生产。据了解,目前天津市已有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育秧基地,每年可供应300万盘健壮的基质秧苗,保障15万亩本田实现集中供秧。

发展小稻米加工培育新型主体

走进天津市宝坻区八门城镇欢喜庄村,水平如镜的稻蟹间作田与村牌楼、凉亭、荷塘遥相呼应,呈现一派“北国江南”的景象。村里还开办了几家稻米加工业企业。在宝坻区以黄庄洼米业为代表的一批稻米及制品加工企业集中入驻园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八门城镇农产品加工园区。

在天津市津南区形成了以优质小站稻开发公司为龙头,带动小站稻生产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正在扩建的“日思牌”小站稻加工企业,建成后每年可加工优质小站稻米近5万吨。

龙头企业采用“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已带动天津市3600余户稻农进行小站稻的订单生产,营造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品牌优,初步形成以小站稻龙头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日前,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刚刚得到1000万元项目拨付资金,用于承担《小站稻现代化智能化高端米加工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天津市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研究员苏京平告诉记者,“项目投资2000多万元,将上马日产50吨大米加工线、日产10吨GABA米加工线、留胚米加工系统、小型大米加工中试生产线,还有大米品质检测试验仪器设备及各种配套设施,预计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将为周边水稻种植企业及农户提供加工服务。”据了解,该项目将对稻谷的烘干、加工、储存、销售实施行之有效的市场拓展战略,带动本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通过种植高端小站稻品种,推广绿色优质栽培技术和科学的仓储加工技术,生产出绿色高端优质大米,实施四位一体品牌创建战略,促进小站稻的全面振兴。同时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在西青区开展优质小站稻米精深加工示范线及配套储藏设施建设,配置达到国际一流标准的日产150吨稻谷加工生产线,建设小站稻低温原料库和成品库,从加工、储存等方面保障产出小站稻米精品,并以国标一级米品种“天隆优619”为牵领,在西青区打造形成“育种、制繁种、种植、收储加工、品牌营销”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闭环小站稻发展新模式。

天津市加大对小站稻经营主体培育,提升现有企业加工能力,到2020年,实现生产小站稻谷全部精深加工。培育种植面积500亩以上的农民合作社和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小站稻种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个。打造10个水稻体验式休闲项目。

同时天津小站稻产业功能也呈现多元化,宝坻稻区以园区和旅游特色村为载体,积极开发以稻田湿地为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形成了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泥鳅水蛭产业化科技示范园等一批园区,以及以小辛码头村、欢喜庄等为代表的特色旅游村。津南区也积极推动构建集高效生产、生态保护、观光休闲、示范服务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型农业的模式,重振天津小站稻的繁荣。

市场引导育种建立产业技术体系

清末时期,直隶总督李鸿章部下周盛传在小站地区屯田练兵,为了筹补军饷,他在小站、葛沽、白塘口一带垦田种稻,秉承先人种稻之衣钵,开挖毛渠、拉荒洗碱、引进良种,经长期培育,终于生产出银珠粒粒的“小站稻”。

“好吃”一直是小站稻最独特的优势所在。天津市近些年育成的品种都在口感上做足了文章,以对接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市场。最新育成的特优质水稻品种“金稻919”“津稻9618”“津稻179”“金稻777”“津原E28”“津原U99”“天隆优619”“津川一号”等,以其晶莹剔透的外观、特别优异的食味、较高的产量潜力,全面达到日本食味米水平,支撑起天津小站稻高端精品米业的发展。

但是,往年天津市优质稻种植面积仍不到10万亩,主要种植的是高产型或高产优质兼顾型的水稻品种,覆盖了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70%,种植面积最大的水稻品种仍为“津育粳18”,种植面积18万亩,其次是“津原89”,种植面积达到11.7万亩。天津市农作物研究所副所长、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王胜军博士介绍说:“其主要原因,一是当前收储政策并未做到优质优价;二是种粮户缺少必要的存储条件,为快速收回成本,绝大多数稻农选择种植高产品种;三是优质稻谷和优质稻米销售渠道不畅、小站稻市场空间没有打开。因此,通过采取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农户种植优质小站稻品种是优化和完善小站稻品质十分迫切的需要。”

天津市财政支持成立了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共设置16个岗位专家和17个试验站,涵盖天津市与小站稻产业相关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示范推广及生产企业,为天津小站稻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源头支撑。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大力发展小站稻种子产业,目前优质米“津稻179”“津原E28”“津川1号”等已在生产上推广多年,是很多稻米加工企业的订单品种。

天津市还有完善的粳稻种子基地,每年繁育小站稻良种500万公斤,除天津地区外,主要销往江苏、辽宁、山东、安徽等地,面积为120万亩左右,天津已成为当前北方稻区面积最大的粳稻种子生产基地。

最近由国家粳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天津小站稻提质增效产业化重大工程》,总投资4000万元以上,申请财政资金资助2000多万元,将建立小站稻种质资源库,涵盖国内外常规、杂交及功能性优异资源及其衍生系,资源保存量达3000份以上;建立杂交小站稻品质保障、栽培方式、加工包装系列标准并推广应用;建设小站稻种源基地,实现优质小站稻品种规模化生产,年推广优质小站稻10万亩以上,带动农民种植户每亩增收300元以上;完成优质小站稻米精深加工示范线及配套储藏设施建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