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米网! 注册 | 登录 | 联系我们
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黑龙江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2018-10-31 13:55:59   来源: 北京周报网 

9月底的东北大地迎来了秋收时节最繁忙的时段。地处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腹地的友谊农场,粮食收割工作进展得相当顺利。在那里,玉米已经全部收割完毕,土地也已翻整完毕,只等来年开春播种。农场职工正在争分夺秒地抢收水稻,争取丰产又丰收。但是,引人注目的是,干这些活儿的主力可不是人力,而是一台台身形庞大的农业机械。

“由于我们农场进行规模化经营,以及机械化操作,我们的玉米比别的地方收割得早,这样我们的玉米就可以早点儿卖出去,价格也会好一点儿,”友谊农场第五管理区宣传干事杨德清告诉记者。 

友谊农场是黑龙江农垦总局下辖的113个农场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者、带头人。黑龙江垦区辖地面积55400平方公里,也被人们称为北大荒。垦区的开发始于1947年。70年前,那里只是大片大片的荒地。而今天,它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领跑者。垦区一年的粮食产量可以提供1亿人1年的粮食。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北大仓”。 

沧桑巨变 

友谊农场占地1800多平方公里,是全国最大的国有农场,在垦区地位独特。它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试验田,也是中国最先引进先进农机具的农场。 

该农场于1954年开始建设,是中国建国初期重大发展项目之一。农场是在前苏联的援助下建成的,为纪念中苏友谊,农场被命名为友谊农场。建设初期,农场的职工来自于祖国的四面八方,大部分都是大专院校的毕业生。 

农场老领导刘焕高就是那些知识青年中的一员。他见证了农场从一片荒芜发展到今天的模样的全过程,是农场人眼中行走的历史书。回顾70年的发展历程,这位86岁的老人用“翻天覆地”来形容。 

黑龙江友谊农场老领导刘焕高接受记者采访。(《北京周报》记者 魏尧摄)

“当时,苏联赠送给我们2560台机器,同时也有49位苏联专家来到中国,指导中国人如何组装及操作机器,”他告诉记者。“苏联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刘焕高1954年毕业于哈尔滨农业机械化学校。之后,他参加了为筹建农场组织的拖拉机和收割机驾驶员培训班。培训结束后,他成为友谊农场的一名拖拉机手。 

据刘老介绍,农场最初有1400多中国职工。今天,当年开荒的艰辛历历在目。“当时,这里没有路,我们需要先修路。也没有水,我们只好化雪水。也没有菜,就只能腌豆子吃。” 

就在那种艰苦的情况下,农场渐渐步入正轨,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征程。中国农业从传统的农耕方式向机械化耕种方式转变,这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农场职工张福山曾获得了1995年全国劳模的光荣称号。他参与了农场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发展。1978年,友谊农场从美国进口了62台农机具,成为当时中国第一家从国外进口世界先进农业机械的农场。这一举动大大缩小了中国农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友谊农场又先后进口了100多台农机和设备,涉及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张福山介绍说,进口农机具有深翻、精量播种以及化学除草等功能,不仅提高了作物质量,而且也大大减少了人工。在那个时期,他就是这些进口农机的驾驶员。 

黑龙江红兴隆垦区友谊农场的北大荒农机博览园里陈列的各个时期的农机。(魏尧摄)

据刘焕高老人回忆,90年代以后,农场粮食产量上升很快,粮食增产逐年增加,平均每个工人1年可以生产20万斤粮食。 

进入新世纪以后,张福山和农场同事曾一起去美国考察,选购农机。“我们后来进口的机器采用数字化控制,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精准性和标准化水平,”他告诉记者。 

通过农机的更新换代,友谊农场的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9%,农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经验,这些经验也被推广到垦区其它农场,垦区整体的粮食生产水平大大提升。 

今天,友谊农场专门开辟出一块儿土地,建立了北大荒农机博览园。在博览园里,有150多台的农机在那里展出——既有50年代的拖拉机,也有今天动辄几百万人民币一台的大型机械。这些农机静静地讲述着友谊农场,黑龙江垦区,以至于整个国家的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 

自力更生 

得益于丰富的土地资源、大规模经营、机械化发展以及几代北大荒人的无私奉献,黑龙江垦区目前已经具备了440亿斤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400亿斤的商品粮保障能力。粮食生产占全省的三分之一。 

黑龙江省成为国家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全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十分之一。黑龙江农业信息网的数据显示,2017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203.76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200亿斤以上,连续7年居全国首位。 

在9月份视察黑龙江垦区时,国家主席习近平高度评价了黑龙江垦区为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支援国家建设、维护边疆稳定所作出的贡献。他同时也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 

事实上,北大荒70年的沧桑变迁同时也是一段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发展史。据刘焕高老人介绍,友谊农场建立之初,周恩来总理就提出了“取经验、取人才、取粮食”的发展原则,显示了老一代国家领导人对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的高度重视。 

在视察期间,习近平还指出,北大荒建设到这一步不容易。共和国把这里作为战略基地、把农业作为战略产业发展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发生了沧桑巨变,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很了不起,令人感慨。北大荒为中国人真正解决温饱问题发挥了大作用。 

科技为翅 绿色发展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科技的力量不能忽视。从天上的卫星、无人机到数字传感器,各种最新的科技在垦区的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农业科技人员也为垦区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唐曹甲子是友谊农场农业科的一名年轻的技术人员。他从吉林大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在友谊农场,他主要从事测试种子以及选种的工作。 

“某一个品种的种子在大规模种植之前,都需要我们先来测试。一般来说,我们需要三年时间来观察某一个品种的种子的稳定性,”这位34岁的农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我们同时也会监测目前农场职工种植的种子的生长情况,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给农场职工提供种植方法上的建议。” 

唐曹甲子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他的爷爷从山东“闯关东”而来,父母都是垦区农场的职工。研究生毕业以后,他决定要回到家乡,回到农场里工作。这个决定也得到了他的家人们的支持。 

“我从小就在农场长大,对黑土地确实有很深的感情,”他说。在成长过程中,他经历了农场一天天的变化,看到了父辈们为农场发展的付出,也希望自己能为农场的发展尽一份力。 

“而且,垦区现在的生产模式也在逐渐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耕作方式逐渐变成高科技化的模式,我觉得我在农场工作大有可为,”他充满信心地说。 

唐曹甲子和他的同事们同时还负责农场每年的冬训工作。“每年我们大概会有至少20场培训,主要针对生产管理人员和普通农场职工。在培训中我们会给他们分析每一个品种的种子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每一个品种的适宜种植方法,”他告诉记者。“总的来说,我们就是为农场生产提供技术服务。” 

除了科技化的发展方向,可持续、绿色农业是黑龙江农业的另一个发展趋势。该省目前正举全力对生态进行保护,实现天蓝、水清、土优,为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环境。 

为保护环境,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秸秆禁烧正在全面推进,违规者将被重罚。黑龙江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地带,土壤有机质含量高,适合种植农作物。习近平在视察垦区时强调,要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坚持用养结合、综合施策,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今年7月,黑龙江省发布了该省关于黑土耕地保护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按照该行动计划,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黑土耕地的退化将得到有效遏制、农田生态环境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黑土耕地质量将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不是易事。黑龙江作为全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必将继续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的作用。未来,这个中国大粮仓将向新的使命进发:在确保粮食产量的前提下,逐渐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转变。 

  • 返回顶部